导航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» 学院新闻
党建引领科普行,校地协同启新知 —— 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室开放日活动圆满落幕
发布人:admin  发布时间:2025-10-20

10 月 18 日,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内热闹非凡,以 “小记者携手教职工子女 共探生命科学实验室” 为主题的实验室开放日活动如期举行。来自红谷滩区融媒体中心小记者团和南昌大学教职工子女的 100 名中小学生,在 120 名家长的陪伴下,走进专业实验室,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生命科学探索之旅。本次活动由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精心策划,是党建引领科普工作的生动实践,也是校地科普协同合作的重要环节。

显微镜操作区:微观世界里的 “十万个为什么”

形态学实验中心内,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让孩子们充满好奇,一连串问题接踵而至。“切片图像里黑乎乎的是什么?”“这是杂质哦。” 志愿者耐心解答。当被问及切片的制作方法、是否存活及是否病变时,老师结合实验流程详细讲解,让孩子们理解了标本制备的科学性。面对 “怎么调整放大倍数”“图像不清晰怎么办” 等操作问题,志愿者手把手指导,帮助大家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巧。

关于肾脏的讨论更是趣味十足,孩子们纷纷猜测肾脏的形状,“豆子”“豌豆”“黄豆” 的答案此起彼伏;当被问到肾脏一天能过滤多少原尿时,“18 升”“180 毫升” 的回答虽有差异,却充分展现了探索热情,老师随后公布正确答案并科普相关医学知识,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收获新知。在斑马鱼实验室,孩子们对这种小小的生物充满好奇,“斑马鱼心脏损伤后能再生,剪掉尾巴能长回来吗?”“麻醉后离开水能活多久?”“眼睛损伤能再生吗?” 针对这些问题,老师逐一解答,介绍了斑马鱼在再生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,激发了孩子们对生命科学研究的兴趣。

微生物互动区:健康意识在探索中扎根

病原实验中心里,孩子们重点了解了可食用微生物与致病病原生物的区别。当得知蛔虫的感染途径后,有孩子当即感叹 “我再也不咬手指头了!”;亲眼看到手指上培养出的大量细菌时,孩子们更是震惊不已,纷纷表示 “以后一定要认真洗手!”。

互动问答环节精彩纷呈。有孩子指着人体寄生虫标本疑惑地问:“这条虫子怎么有鱼尾巴?” 老师赞许地回应:“这是血吸虫的尾蚴,有分叉的尾巴,能在水中游泳,接触人体后会钻入皮肤造成感染。” 当被问及实验室是否有基孔肯雅热病毒时,老师安抚道:“展示的标本和动物都已固定,无需担心。病毒主要通过叮咬过患者的苍蝇、蚊子传播。” 还有孩子问:“日本血吸虫是日本的吗?” 老师解释:“它只是最先在日本被发现,曾在中国流行,如今已通过有效防治基本消灭。” 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既掌握了知识,又树立了健康防护意识。

趣味体验区:在实践中感悟生命奥秘

解剖实验中心的人体趣味拼装区,党员教师结合常见临床疾病,激情澎湃地讲解人体重要结构,并组织孩子们以4-6人小组为单位开展拼装挑战赛。大家团结协作,在欢声笑语中直观理解了人体结构的整体性。急救体验区里,小朋友和家长认真聆听心肺复苏操作要领,在学生志愿者的指导下依次动手体验按压动作,切实掌握了基础急救技能。

作为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的高校星火馆(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生命科学标本陈列馆)内,孩子们的好奇心被各类标本点燃。“这些动物标本是真的吗?”“怎么做成的?”“制作时是活的还是死的?”“为什么眼睛是睁开的?” 面对一连串疑问,讲解员耐心解答,当看到人体胚胎标本时,有孩子恍然大悟:“我们在妈妈肚子里原来是这样的!” 庄重的参观氛围让孩子们对生命多了一份敬畏。

本次活动中,基础医学院在党建工作引领下,组成了“党员教师+红色摇篮班”的师生志愿者服务队,充分发挥了高校科技基础设施的科普效能。在南昌大学工会、南昌大学保卫处、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等相关单位的鼎力支持下,活动得以顺利开展,是多部门协同合作的重要成果。校地携手的科普模式,不仅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,更有力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,为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附件:

1.活动大合影

image.png

2.显微镜操作区

image.png

3.斑马鱼观察

image.png

4.人体寄生虫标本互动

image.png

5.人体结构趣味拼装

image.png

6. 急救按压体验

image.png

7. 高校星火馆参观

image.png



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版权所有 管理
地址: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1299号(前湖)
电话:0791-86361693 传真:0791-86361693
E-mail:bms@ncu.edu.cn luhaishan@ncu.edu.cn